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

國中生每天在校14小時—家長「怕跟不上」的焦慮 恐賠上孩子終身學習的自主能力

 

Krystian Zimerman - Chopin - Ballade No. 4 in F minor, Op. 52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e-GrRQz8pk

【摘要2021.10.24..蘋果 李圓恩】10月中在南投縣的在地媽媽社團,出現了這樣的訊息「最近和一位國中生聊到國中晚自習的生活,充滿了無奈……想問問家長們您們對於國中生在學校長達14小時的時間,想法是什麼?」

有照顧者以自身國中經驗回覆:「覺得是可怕又無奈的事,連跟家人好好吃頓晚餐都無法,覺得很糟糕,卻又無法可想。」;有照顧者以自家孩子狀況出發:「無奈但也無法改變,因為不跟上進度就會落後」;「晚上精神非常差,其實都很想睡覺,根本都無法專心,而效果真的不好,但父母都認為這樣的學習是必要的!而且隔天上課根本惡性循環,每天這樣在成長的國中生,會睡不飽,長不高,深深覺得是這樣的教育制度所造成的。」

也有不那麼在意成績,但還是期盼孩子能將基礎打好的家長。家長對於孩子睡眠無法充足,缺乏運動、學習效果不佳,待在學校時間那麼長都感到困擾。

但是討論卻仍在既有的教育體制內打轉,像是「也有只到七點的課後班」、「如果沒去晚自習也是要去補習那就去晚自習吧……」、「學校要晚自習,若另有補習的人要請假,並且費用照樣要繳交哦!」、「不能自由選擇是否參加晚自習,因為是有進度的」、「晚自習是違法的,規定不能上進度,可向教育局檢舉」、「找對讀書方法,或是請家教陪讀」、「聽說讀某國中棒球隊的孩子第八節想要去運動,也會被老師約談」、「自己雖然讀到大學畢業,但卻不是自己喜歡的科系,畢業了也做不相干的工作,所以期待孩子能學有所長,才是長久之計」等。

筆者回想起小時候,只要督導來,校長老師就會要你把評量藏起來。還有家長分享以前都是藏在木製可翻起的講台下。所以也有家長無奈地說:「到底學校教了什麼給下一代?」難道是一種陽奉陰違、上行下效?在這個龐大的社會及教育體制的框限下,討論到最後,只剩深深的無力感充斥。習於應付,失了創造力與好奇心,值得嗎?

一個生長發育中的孩子,長時間被禁錮在學校裡,不斷地被灌輸為符合家長、老師、學校對成績、未來工作期待的套裝知識;強調評價、要把他人踩在腳下,比別人更好的競爭態度,而非合作共好思維。

孩子是個人,但我們卻他們變成一個個「罐頭」?歸根究柢,是怎樣的集體焦慮,像是「怕沒參加晚自習, 就會輸給有去參加的人。加上小孩在家也沒自律到,無法達到在學校晚自習的認真程度」、「大家都一樣,好像就沒那麼痛苦了吧?」等,只從成人害怕「不一樣」、「跟不上」、「我都是為你好」的焦慮出發及思考,未曾考量孩子不想「一樣」的感受和想法。

讓我們數十年來直接、間接促成了孩子至少從國中時期,每天就要不斷被填鴨十數小時,而毫無生活品質、與家人情感交流互動、體驗自然、探索生命的壓力、病態生活?

造就了「國中時期這種變態的學習方式和時數,讓人離開學校後就再也不想再翻開書本」、「很害怕這樣的日子,孩子的情緒無法放鬆,甚至造成失眠,也有孩子因為父母要求高,最後也是精神無法負荷休學治療去了」、「只成為了考試機器人」等,這的確是這個社會普遍的問題,因為國中以後的經歷,讓人討厭學習,一翻開書之前痛苦的經驗就排山倒海而來

於是台灣無法成為一個樂於終身學習、閱讀的學習型社會,而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,也許就是習於應付,失卻了我們的創造力、好奇心、想像力……,失卻了本來可以期盼的更富彈性與幸福的未來。

呼籲家長盤點自身焦慮,並了解孩子對學習的想法。教育是每天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。期盼教育制度的改變、孩子能夠快樂學習和成長,也需要整體社會持續的關心、行動、監督和實踐。

而第一步,也許就是從照顧者自身對孩子學習及未來的焦慮盤點開始。找個時間也聽聽孩子對學習的想法,讓家成為孩子熱愛及持續學習的後盾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