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

開創者效應


生物學的歷史6
1.     同樣的族群,被地理區隔成二群之後,分裂演化成不同物種,主要原因:
(1)  這二個族群,一開始的祖先就有基因的差異性。
在一個族群裡面,不可能每個個體的基因都一樣,一定有差異,因此,當同一個族群被自然環境劃分成二組,這二組的基因不大可能完全一樣。這種因為祖先群缺少或者擁有某種特殊的基因,造成後代變成完全不一樣的種族的現象,稱為「開創者效應(funder effect)
(2)  小族群中,偶然的基因改變,造成整個族群基因演化方向改變。
自然界常發生,被區隔開來的族群是少數,如果族群數量很少,那麼,只要有幾個個體生物的基因,偶然發生改變(基因突變或精卵的基因重組),交配繁衍之後,就會對族群的基因演化方向,產生很大的影響力。對10匹狼組成的族群而言,只要1匹基因改變的公狼,變成強勢領袖,與所有母狼交配,下一代基因就完全改變。
(3)  不同的族群,經歷不同的基因突變
基因突變是偶發的,被隔離的二個族群,不可能互相交換突變的基因,各自長時間累積許多不同的突變基因,造成物種的差異性越來越大。
(4)  不同族群,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,面對不一樣的天擇壓力
這世上不太可能有二個環境的自然條件都一模一樣,不同的天擇條件淘汰掉不同的個體,使的最後存留的族群變得截然不同。
2.      自然界有許多種地理隔離:溫度、大草原、山脈、河流、海洋、土石流。地理隔離使得地球的物種越來越多樣化。
3.     地理隔離,是分裂演化的「外在因素」,生物本身也有「內在因素」,造成同一族群分裂演化成不同族群。
4.     內在隔離因素分為1.防止交配機制。2.防止生育後代機制。
5.     防止交配機制:
(1)  生態地理隔離:二個本來一樣的族群,被地理隔離開來,由於各自已經習慣原本的生態環境,縱使後來地理隔離被移除,也不會遷移到彼此的生態環境裡,不會生活在一起。
(2)  棲息環境隔離:在同樣的生活環境裡,二個族群占領不同的棲息環境,在同一個棲息環境內的個體彼此交配的機率,遠高於與不同棲息環境的個體交配的機率。例如,在人類社會,差距太大的職業階級,互相婚配的可能性較低,工人不太可能跟中研院研究員結婚,漁民的太太不太可能外商金融分析師。
(3)  時間隔離:二個很類似的族群,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區域,但是因為發情期的不同,一個選擇春初,另一個選擇夏至,那麼這二個族群也不太可能交配產生後代。
(4)  行為隔離:二個外表很相似的族群,透過行為的差異,來辨別是否是同一個族群。例如母野鴨的外表都長得差不多,連公野鴨也沒辦法弄得很清楚,只好透過公野鴨鮮明的外表,與族群的特殊求偶動作,給母野鴨參考,看母野鴨的反應決定是否是可交配的對象。
(5)  機械隔離:生物的結構完全不同。二個類似的族群,因為生物結構不同,而不可能產生後代,例如體型大小不同、生殖器構造不同。
6.     防止生育後代機制:
(1)  配子(精子、卵子)隔離:二個物種交配,或花粉傳遞了,卵子也不可能受精。
(2)  生長隔離:精卵可以結合,但是無法發育成胚胎。
(3)  後代提早死亡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