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

2020-2025台灣解方的最後窗口


Daniel Barenboim, Mozart Sonata in C Major, K,330 . Teatro Colon
【摘要2019.6.30.蘋果 范疇】2020-2022年台灣的「急診期」,乃台灣的最後機會窗口。為何這樣說?因為在1996年台灣首次一人一票之前,將近400年的時間,台灣的存在都是作為基地。即使到了今天,也不可諱言,台灣還是美國的半個基地,而中共的「要島不要人」說法,更赤裸裸的表明它要的就是讓台灣成為它永久的基地
台灣若願意繼續充當基地的角色,那也就沒什麼好談了。但是,倘若台灣人不再想做「基地的子民」而渴望成為符合其條件、有世界影響力的自主國家,那麼2022就是台灣的最後機會窗口。
2020-2022年之間進入急診期,不是台灣自己的選擇,而是美國對中共攤牌大勢下的必然。因而,必須先說明大勢的背景。將近30年前,美國鬆手接納共產黨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(世界貿易組織)時,期待的是中共隨著經濟的成長,能夠逐步放鬆一黨專政的鐵腕,而加入以美國為首的現代經濟體系。當時美國會如此想像,肯定已把台灣經驗當成座標,同樣語言文字下,國民黨可以,為什麼共產黨不可以?30年後,美國終於明白了,共產黨就是不可以。 
這是一個花了30年才得到的教訓,已經是美國參眾兩院兩黨和白宮的世紀大共識。因此,此次美國對中共的施壓,底線就是中共必須改變政權結構,而中共的底線是改革止於經濟 
美國其實還不夠了解中共的本質,他們還以為是在和一個「型態不同的政府」打交道,這個幻想將在2020-2022年之間被現實進一步戳破。所謂的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(PRC)其實只是一個符號,這符號的真正內涵是:一群具有傳統江山觀加皇朝觀的家族和派系,冒充為一個「政黨」,然後再繼而冒充為一個「政府」,聲稱代表一個「國家」,內部的運作機制,乃家法大於黨法,黨法大於公安警察,公安警察大於司法的一個「以權力為本」的體系。 
美國人至今才慢慢了解什麼叫做「一套人馬、幾塊招牌」;絕大多數美國政府人員還不知道所謂的「中國國防部」只是一塊招牌,連獨立的辦公室都沒有,就只是一塊掛在中共軍委辦公室外面的招牌和一個網站。所謂的「中國外交部」、「財政部」、「中央銀行」,雖然都有獨立辦公大樓,但不過都是「黨部」的附屬名稱、附隨機構 
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根本沒有「政府」,只有派系高層和家族的力量組合。所有的「政府部門」,只不過是這一大團力量組合體的辦事員,但拿出的名片都冠以西方所熟悉的政府職稱。西方被哄了30年,以為是在和一個政府打交道,即使有明白人也甘願被哄,因為這個派系家族集團讓西方有錢賺。
當下美國已經快要認清中共的本質,也學會了應當區分「中共」和「中國」。美國對中共攤牌之際,台灣能否安然度過急診期?若度不過怎麼辦?若度過了,2022-2025年如何轉化至康復期?台灣人可以揣摩一下以下幾個問題,因為答案,都隱藏在這幾個問題當中。
1)當中共被美國逼到牆角時,其中某些派系會不會狗急跳牆,藉著武力迫台,以遂其扳倒另一派系?
2)若中共武力迫台,其專政下的人民心態會產生什麼變化?
3)若中共武力迫台,會動到什麼層次?台灣現在必須做什麼,才能影響其層次?
4)美國會如何利用台灣的模糊國家角色,以達到其鬆動中共一黨專政的世紀目標?
5)台灣對美國利用台灣模糊角色的底線在哪裡?台灣想換回什麼?
6)中共一黨專政若被鬆動,中國會出現哪幾種可能性?
7)若中共選擇走回當年蘇聯的鎖國爭霸老路,一拖數十年,台灣如何定位自己?
8)無論出現上述哪種情況,中國都會出現巨大土石流,四處竄流之下首當其衝就是台灣,如何準備防災?
9)若台灣有幸度過急診期且進入康復期,對台灣最有利的康復方向是什麼?
10)以上9個問題,你認為是實質問題,還是無病呻吟?
愈早研究這個結構,台灣就愈能保護好自己。
不要再幻想面面俱到的三贏【摘要2019.6.30.蘋果】在美伊緊張局勢加劇、美中貿易戰前景未卜的陰影下,G20峰會在大阪登場。除了閉門領袖會議外,場外的雙邊、多邊領袖會談,一場接一場,縱橫捭闔。這其中,川習會最受矚目。
中國在川習會前釋出善意,大舉採購美國黃豆,而在川習會中,雙方同意,在平等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。美方表示不再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新一輪關稅。雙方團隊將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討論。 至於會前中方拋出的一些議題,如解除對華為的禁令、撤銷所有懲罰性關稅之類,則沒有實際進展,不是沒談就是沒有交集。然而,這不表示問題解決了。
兩國元首7個月內兩度會商,結果大致跟原地打轉差不多,這正說明了兩者間的歧見是結構性的。 今後的磋商,是從5月那次瀕於破局的會談開始,還是怎樣,不得而知。但從總體情勢來看,1年多以來鋪展的,從貿易戰到科技戰,乃至戰略態勢的競逐,一直到體制、價值的文明衝突,「新冷戰」呼之欲出。大阪會後,態勢不變。 
短時間內,這對峙不會有結果,是很清楚的態勢,而從1970年代以來美國對中「接觸政策」所形成的政經秩序,乃至戰略形勢,都在進行結構上的重塑,也是很清楚的。川普與習近平兩人從布宜諾斯艾利斯會談到大阪會談的糾纏,都在說明這進行式的發展。 
上述的戰略秩序變化使台灣幾淪為國際孤兒。經過40年的發展,美國從去年開始,很明顯的調整其戰略性政策思維,調整其「接觸政策」,展開與中國間的戰略競逐,以及一系列的貿易戰、科技戰……。這調整才剛開始,但某種不得不「選邊」的態勢已經浮現。 
在因應這問題上,台灣的處境比別國更困難。中國悍然宣稱擁有台灣的主權。不管是什麼原因,台灣自主不自主的,與中國經濟進行愈來愈緊密的結合。然而,台灣這個自由經濟體,在體制、價值都跟中國有質的差別。其結果是,我們在面對外在情勢變化、思考我們的因應之道時,不是切乎實際的站在台灣主體的立場,而是站在習焉不察的中國本位立場,作一些不切乎實際的空想。
比方說,有一種被主流輿論塑造出來的觀點說,不靠中國經濟,台灣經濟就死定了。這樣,假如美中戰略競逐加大加深,台灣何去何從?
那些義和團式的喊著發大財,其實是要更深地融進中國經濟的民粹思維固不論矣,但喊著要「幫美國達標、幫中國轉型成功,讓中華民國能從中獲利」之所謂三贏策略,不也是蹈空之言嗎?
一個在主權上備受霸凌、不時被以經濟利益為餌來裹脅的國家,大言要幫世界最大、最集權的國家資本主義轉型,不是蹈空之言嗎?我們不能再活在過去的囈語中。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